非驢非馬

1.出處

        《漢書‧西域傳下》:「驢非驢,馬非馬,若龜茲王,所謂騾也。」


2.語譯 

是驢也不是馬。比喻不倫不類,什麼也不像。


3.故事內容

漢朝時西域有個龜茲國,國王曾多次來漢朝朝貢,並對漢朝的服飾、禮儀制度非常欣賞、羨慕。因此,在龜茲國也仿照長安的皇宮建了一座宏大的宮殿。傳呼朝拜、撞鐘擊鼓,一切日常制度,都摹仿漢朝。但西域其他國家看龜茲國王摹仿漢朝,都譏笑說:「像驢又不是驢,像馬又不是馬。倒是像驢和馬雜交生出來的騾子,真是不倫不類!」後來「非驢非馬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事物不倫不類。


4.相似、相反詞

相似詞:不三不四、不倫不類

相反詞:  拔刀相助  置身其中 當仁不讓


5.例句

這種引進外國例子套在我們身上的說法,非驢非馬,我很不以為然。

我要造句投稿

新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