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化為枳

1.出處

       《晏子春秋‧雜下之十》:「嬰聞之: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於淮北則為枳,葉徒相似,其實味不同。所以然者何?水土異也。」


2.語譯 

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。


3.故事內容

   春秋時代,齊國有一個著名政治家,名叫晏嬰,字平仲,在齊景公時做宰相。平時生活十分朴素,食不重肉,妻不衣帛。自己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而不更換。一生盡忠(為國)補過(不斷糾正自己的短處和過失),名顯諸侯。

一次,他出使到楚國罷,楚王事先已和群臣商量好一個侮辱他的計策。晏子到達楚國那一天,楚王擺酒設宴。酒過三巡,兩個吏役縛了一個走到楚王面前。

楚王問道:「被縛的是什麼人,犯了什麼大罪呀?吏役答道:」是齊國人,犯了盜竊罪。

「這時,楚王以輕蔑的眼光看看晏子說:」齊國人生來就愛盜竊別人的東西嗎?「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:」我曾經聽人講過:橘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,生長在淮河以北則是枳。

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,但果實的味道不同,這為什麼呢?完全是水土環境不同的關係。

現在這個人,他在齊國從來不盜竊,一來到楚國,就幹出這種勾當來,莫非楚國水土環境,使人喜愛盜竊的。

楚王被晏子辯駁得無言以對。


4.相似、相反詞

相似詞: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  蓬生麻中 白沙在涅

相反詞:   無


5.例句

西方文化引進我國之後。「橘化為枳」,往往便失其本質,而餘其末端。

我要造句投稿

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