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鼓作氣

1.出處

  語本左傳˙莊公十年:「夫戰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
舊唐書˙卷一九五˙迴紇傳:「奮其智謀,討彼凶逆,一鼓作氣,萬里摧鋒,二旬之間,兩京克定。」
文明小史˙第五十二回:「饒鴻生在兩江制臺面前告奮勇的時候,不過是個一鼓作氣,他說要遊歷英、法、日、美四國,不免言大而夸。」
清‧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十八回:「初聽這話,還是一鼓作氣的。」


2.語譯

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,一口氣把工作做完。


3.故事內容

據《左傳.莊公十年》載,春秋時,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,出兵攻打魯國。魯莊公和曹劌(ㄍㄨㄟˋ)共乘一輛兵車,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。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,曹劌阻止說:「不可以。」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,曹劌才說:「可以擊鼓進攻了!」魯軍戰鼓一響,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,大家勇往直前,銳不可當,結果齊軍大敗,狼狽而逃。

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,卻又被曹劌阻止說:「還不可以!」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,又登上車前的橫木,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,然後說:「現在可以追擊了!」於是魯軍乘勝前進,追趕落敗的齊軍,把齊軍趕出了魯國,獲得最後的勝利。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?曹劌說:「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,第一通鼓響時,士兵的勇氣最旺盛,第二通鼓響,士氣就會稍微衰退,等到第三通鼓響,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!

這次和齊軍作戰,他們擊了第三通鼓,我們才擊第一通鼓,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,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。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,用兵是很難猜測的,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,所以下車查看,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,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,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,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。」後來原文中的「一鼓作氣」,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,勇往直前,才能一舉成事。

 


4.相似、相反詞

相似詞:一氣呵成  打鐵趁熱

相反詞:一暴十寒  偃旗息鼓


5.例句

做事就是要有一鼓作氣的精神,決不可半途而止,導致前功盡棄。

我要造句投稿

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