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一反三

1.出處

《論語•述而》: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
(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,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餘三個角的人,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。)
劉知幾•史通斷限:「舉一反三,豈宜若是。」
宋˙朱熹˙答胡伯逢書:「則夫告往知來,舉一反三,聞一知十者皆適,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。」

2.語譯

舉一例能推知其他。反:類推。
比喻一個人善於思考和推理,能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。

3.故事內容

在《論語.述而》篇中,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,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,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,而不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。他說:「如果學生瞭解了一張桌子有一個角,卻不能推斷出其餘三個角,那麼就不用繼續教他,讓他先自己用功再說。」《論語》原文中的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」,後來就演變成「舉一反三」這句成語,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。

4.相似、相反詞

相似詞:觸類旁通、聞一知十、告往知來、融會貫通、舉隅反三、一隅三反、觀隅三反、問牛知馬。

相反詞:笨頭笨腦、似懂非懂、不知變通、囫圇吞棗、不求甚解、淺嘗輒止。


5.例句

1.這學生很聰明,善於掌握重點,舉一反三,所以學業成績很好。
2.老師常常告訴我們,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能「舉一反三」,這樣才能鍛練思考能力。

我要造句投稿

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