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本逐末

1.出處

《漢書‧食貨志》:「棄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奸邪不可禁,原起於錢。」


2.語譯

捨:捨棄;逐:追求。拋棄根本的、主要的,而去追求枝節的、次要的。比喻不抓根本環節,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。


3.故事內容

「捨本逐末」原作「舍本事末」。「舍本事末」之「本」,原指農事。古時候以農立國,故以農業為本業,以工、商為末業,所以「舍本事末」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、商。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上農》一文,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。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,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。不務農而從事工、商,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,無心安居故土。且民捨本而事末,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,善於玩弄法律,顛倒是非。後來「捨本逐末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,只重視微末小節。另外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、百姓安好,才問候齊王這件事,感到不滿。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:「苟無歲,何以有民?苟無民,何以有君?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?」意思是:「如果沒有歲收,怎麼會有人民?沒有人民,怎麼會有國君?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?」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,君主為微末小節。


4.相似、相反詞

相似詞:本末倒置、買櫝還珠

相反詞:按部就班、循序漸進、按圖索驥、照章行事


5.例句

1.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,那是捨本逐末。

2.小明參加演說比賽,只注重上臺時要穿甚麼,卻不去想講演稿的準備,就是捨本逐末。

我要造句投稿

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